账号:
密码:
肉文屋 > 历史架空 > 汉道天下 > 第1212章
  “他年纪太大了,担不起这样的重任。你们年轻人应该勇于担当重任,不负平生所学。”
  见杨彪脸色不好,邢颙心中疑惑,却没有再说什么。
  ——
  刘协发出去的诏书没有得到任何回应。
  孔融没有来,大臣们也没反应,对重修《孝桓帝纪》的建议更是集体漠视,当不存在。
  这件事就像一颗小石子丢入水塘,激起一丝涟漪,然后就恢复了平静,仿佛什么也没发生。
  唯一的变化是孔融再也没有太学露面,没人知道他去哪儿了。
  与此相反,辽东却非常热闹。
  荀攸遵照诏书,在辽东推行度田,进展非常顺利。
  辽东大户之前被公孙度杀掉大半,剩下的又因依附公孙度,成了荀攸的俘虏,被判流放海外。剩下的都是普通百姓,对度田求之不得,欢呼踊跃。
  在得知中原还没有全部度田,就连冀州都有渤海要行德政,大部分百姓都选择了在辽东落籍。
  辽东虽然冷,但土地肥沃。哪怕只种一季也能混个温饱,总比回到家乡还要依附别人强。
  对天子能否在中原推行度田,不少人持观望态度,并没有太强的信心。他们没见过天子,却知道中原世家的实力。
  刘备就地休整,上书请辞徐州刺史。
  刘协拜刘备为征东大将军,授斧钺,付以东方之任。
  孙策率部撤回青州休整,上书请求见驾。
  刘协虽然不解,却还是答应了孙策的请求,同意他赴行在。
  接到诏书后,孙策早早起程,绕了一点路,在南皮住了一宿。
  ——
  张昭迈着方步,走进了驿舍。
  正在忙碌的驿吏们纷纷放慢脚步,向张昭行礼。
  张昭一一回答,有时还停下来询问几句,没有半点太守的架子。
  尽管如此,驿吏们却依然神态恭敬,不敢有半分怠慢。
  主院的二楼上,孙策凭栏而望,三弟孙翊、四弟孙匡站在一旁,小妹孙尚香个子还没栏杆高,只能从栏杆的缝隙里往下看。
  “老夫子。”孙尚香嘀咕了一句。
  “不得放肆。”孙匡严肃的虽然斥道。“人当有三畏。”
  “我只听说过人有三急。”孙尚香反驳道,不等孙匡再说,脖子一梗,转身躲到隔壁的房间里去了。
  孙匡咂了咂嘴,老气横秋的说道:“不学礼,无以立。小妹该启蒙读书了,要不然到了行在,不知道会闯出什么祸来。”
  孙策、孙翊不约而同的撇了孙匡一眼,哑然失笑。
  楼梯声响,张昭登楼了。孙策立刻收起笑容,快步赶到楼梯口,拱手相迎。
  “张公。”
  张昭抬头看了一眼,没有说话,上了楼,来到孙策面前,这才抖了拌衣袖,又整理了一下衣服,这才拱手见礼。
  “臣昭见过吴侯。”
  “岂敢,岂敢。”孙策连声说道:“张公如今是天子之臣,你我同朝为臣,不敢以君臣建交。若公不弃,策当执子弟礼。”
  张昭满意地点点头。“一年不见,君侯越发沉稳了,可喜可贺。”
  两人客套了几句,携手来到正堂。
  孙策的母亲吴夫人、妻子小吴夫人都出来见礼,连孙策的儿子、女儿都出来拜见,只有孙尚香躲在房里没出来。
  寒暄过后,吴夫人等人退下,留下孙翊、孙匡在一旁侍候。
  孙策首先说明了来意。
  辽东平定,刘备会继续向三韩进兵,他则准备向南。但天子承诺他的战船还没有动静,这次去行在见驾,主要就是为了这件事。
  听说张昭在渤海施行德政卓有成效,他特地赶来,向张昭祝贺,并请教一些施政之道。
  张昭听完,缓缓点头。“君侯一路走来,对我渤海民风有何观感?”
  孙策以一种近乎夸张的口气说道:“周虽小邦,其德为大。公行德政,使天下士大夫知有所归,功德无量。”
  张昭露出矛盾的笑容,谦虚了几句。
  孙策随即又道:“我有一事,想问公之安排。”
  “君侯请直言。”
  “我离开渤海之后,怕是会有海贼复来,公可有安抚之道?”
  张昭微怔。“托君侯之威,海贼不是被剿灭了么?”
  “大部分如此,但是还有一些顽匪不肯俯首。他们躲在海边的山中,慑于我军兵威,不敢轻举妄动。我转战江南,他们势必会重新出动,沿海掳掠。公还是要有些准备才好。”
  张昭点了点头,沉吟片刻。“多谢君侯提醒,我会安排人警戒的。如今渤海虽然户口有限,但众志成城,民心可用,必能击退这些海贼,保一方平安。”
  孙策赞了两句,顺势问起了张昭施政的具体内容。
  从在江东相逢起,孙策对张昭就很尊重,待以师友之礼。他一直有一个想法,如果能在海外建国,就请张昭为相。
  因此,张昭在渤海施政就是为将来做准备,效果好不好,孙策比天子还关心,问得也非常仔细。
  他越问,心越往下沉。
  渤海的民风的确不错,哪怕是驿夫走卒都彬彬有礼,但有一点却不可忽视,作为一郡,渤海的户口有限,能提供的兵源和钱粮更加有限。
  说得直白一点,渤海甚至支撑不起万人规模的军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