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肉文屋 > 历史架空 > 大明嫡长子 > 大明嫡长子 第209节
  朱厚照要给这个国家注入一点灵魂,不是他冲动、或是到处喷洒少年人才有的热血,他是要用这种有感染的方式告诉世人,大明要有血性!
  如果连血性都没有,人家打你一下,你就只会计算、城府、阴谋……那到最后也是死,而且是窝囊的死。
  午朝之后,皇帝还亲自去了军学院,就是要体现对这些武将的重视。
  虽说武将实力大了以后也是一种威胁,但朱厚照是现实主义,管他妈的,有问题先解决问题,将来出现的问题将来解决,他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大明没将,这也难怪,这年头谁愿意去当个臭丘八?
  而在西北,
  杨一清也收拾好了,他们这一行人都要听旨进京,因为是大胜,而且新登基的帝王逢此大胜,肯定要在政治上做文章,所以他们该到的都要到。
  但与旁人的兴奋不同,杨一清此时却出奇的冷静,反正是战后,他放松下来,有时候也是露出忧愁的表情,或是与他近来颇为欣赏的周尚文简单聊上几句,其他的也都是一些官方往来了。
  张永是宦官,但因为近皇帝,所以地位不低,他这一路倒是开心的很,但看了半个月也实在忍不住了。
  所以在路上休息时,他到火堆边找到了杨一清。
  “……杨部堂。”
  杨一清不敢在张永面前托大,几十年下来,他太知道太监在朝堂上扮演什么角色了,所以还蛮客气的拱手,“张公公。”
  “部堂客气。我看部堂这一路来,话不多、笑也很少,朝廷明明是打了胜仗,部堂怎么还如此愁眉苦脸呢?”
  杨一清今年刚过五十,头上白发渐多、黑发渐少,双目也渐渐浑浊,就是一身清冷沉稳的气质很显一方大员的从容。
  他没什么表情,但心里是有动静的,其实有些话可以和张永讲……
  张永是个厚道人,又在皇帝身边,给他留下好印象,当然很重要,什么时候他张嘴说一句,那就不一样。
  尤其对于他这种边关主将来说,更需要皇帝信任。
  “张公公可知道,老臣给陛下上了一封奏疏,言及复套之事?我本受东山先生提携,照理说应当报此大恩,可我却力主皇上出兵,东山先生如今尚在刑部大牢,我呢?以复套之名逢迎圣意。因而此去京师,其实是危险重重。”
  张永多年来在紫禁城受渲染,虽说没有刘瑾那么多心眼,但基本的政治素养还是有的。
  京师里的一些御史言官有多讨厌,他作为宦官其实体会更深。
  但听到一个为国征战的老臣讲这种话,他也不免觉得心寒,所以很是果断的摇头,“不会的。”
  杨一清偏了偏眼神,“张公公何以如此断定?”
  “因为陛下。陛下明辨是非,绝对不会寒了为国立功的大臣!况且,部堂与刘大夏的私谊,怎么能与君臣大义相比?若是谁如此大小不分,咱家也要向陛下参他一本。”
  “老臣,谢过张公公了,从张公公之正直也可见陛下有德之君的气度。”
  张永被夸的有些不好意思,他虽然地位不低,但到底年纪小,而且他地位又能比杨一清高哪里去?这可是皇帝都要尊重的大臣。
  “不过……部堂知道此事危险,还要在此之时向陛下谏言复套……部堂之忠心,可追古之贤臣了。”
  杨一清自然知道,“京里为了复套之事,吵得不可开交。这一切的根源也都是老夫,若是闹出什么极坏的结果,我这颗人头要想保住怕是也难。”
  所以说人傻快乐多,人要是如杨一清这般聪明了,什么事都想,自然就会愁眉不展了。
  “但是这复套之疏我却不得不上。”
  “这又是为何?”
  这段话是杨一清一定要说的,告诉张永……张永正直、也关心国家,那么他就会去和陛下讲。
  “张公公可知道,其实鞑靼虽然作战骁勇,但其实力却并不敢称强过大明。而几十年来,朝廷败多胜少,便是因为鞑靼人生于马上,长于马上,其来去如风,无可阻挡,但我大明用兵一次却要耗资百万,耗粮万石。即便如此次宁夏胜了,过不了几年鞑靼又会卷土重来。”
  张永是有几分见识的,这么一说他就懂了,“部堂的意思是,欲除边患,则必要去其根,绝其户!”
  “于边关确是这样,于朝堂则是为了陛下,陛下用兵西北其实阻力重重,若是没有复套,似宁夏这种战事,打一次两次三次也许都可以,但四次五次,便是陛下也会越发艰难。只是这剂平边患、救陛下的良药,还不知道结果如何。”
  张永肃然起敬,“部堂真乃为国忠臣也!”
  “不敢!诚奉王事而已。”
  “部堂不必自谦,京师的事,咱家说句大话,部堂不要笑话,但有用得着的地方,请部堂开口,咱家必定竭力而为!”
  杨一清心中生出几分满意,这样……倒是不错。
  “张公公高义之人,老夫怎么敢笑话?况且,老夫也确实要向公公请教一事。”
  “部堂请说。”
  “今年正月,东山先生忽然黜落,说是为新君不喜。可老夫实在不明白,陛下为何不喜东山先生?”
  照名声来说,一个明君,一个清官,怎么会厌恶?
  张永脸色稍变,他觉得有些奇怪,“部堂为何屡屡提起一个已罢之官?”
  杨一清沉着脸,缓缓说道:“老夫要向陛下求情,宽恕东山先生。”
  “不可!”
  “为何不可?”
  “先不说为何。部堂这是何苦?你在宁夏有惊天之功,再有新功封爵也并非不可能,此番求情则是徒惹陛下不快,一旦真的触怒龙颜,部堂爬冰卧雪、出生入死得来的功劳可就如梦幻泡影了!”
  杨一清六十岁的人了,岂是一般人能够劝动的,他既已下定决心,自然有自己的理由。
  老人家抬起头,眼神平缓却坚决,“公公觉得,若我面见陛下,却不求情,那我杨一清还配叫杨一清吗?君以此兴,必以此亡,朝廷,也不需要那样一个杨一清。”
  张永不知道说什么好,他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大臣,叫他除了尊敬,便生不出其他的念头。
  只希望,京师的暗流,也能平缓些……
  第二百三十九章 说客
  京城现在就是大争之世,新皇帝手握法统、军权和一帮文臣武将,要推动自己的新政,这是一个有些混乱又充满生机的时刻。
  混乱是因为内阁首揆忽然被贬,生机则是朝堂里不断出现的新面孔。
  在大明,一个内阁首揆如果忽然去做布政使,那几乎是不可能的,过去的属下成了现在的领导,仅是这样的心态转化就已经让许多人难以适应。
  皇帝虽然说了‘召卿还京’,但他已经是先帝的老臣了,如果圣宠未衰,又怎么会离京?况且刘健今年已经七十二了。
  等到再回京多大了?难道还能活九十不成?
  所以刘阁老这布政使其实难当,不是因为事,而是因为人。
  他个人当然是落寞而悲怆的,但只有这样,皇帝心中的一些想法才能想办法落实去将其变为现实。
  所以朱厚照倒不后悔。
  回到乾清宫西暖阁,他还是有些关心,便问道:“今日下了午朝,有哪些人去了刘希贤的府上?”
  刘瑾抬了抬眼皮,不知道这话什么意思。
  “……有李阁老、谢阁老,六部尚书、侍郎以下共计五十多人。”
  “人还是要体面的,高官更要。不过只有外臣不好,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你们也去凑凑热闹,说不准他们还关心下一个阁臣要花落谁家呢。”
  刘瑾奇了,有这种盛况不是说明刘健的官声好吗?顺下去说,现在皇帝贬了他的阁臣之位,对皇帝岂不是不好?
  但咱们这位正德皇帝却是反其道而行之。
  “陛下的意思,是叫奴婢去?”
  “不是叫你去,是司礼监都去。他们惋惜一个老臣,朕也惋惜。他们要体面,朕也要体面。总不能人家一失势便不闻不问了吧?”
  地方的官员会这样做,但是大明中枢这些自命君子的人,则不一定。
  “奴婢遵旨!那奴婢这便去了。”
  朱厚照已经回到软塌上,他不会一直坐,屁股疼,毕竟现在皮肤嫩,所以会各种姿势都来一点,现在就是压住棉被歪着身子,手里自然也不会闲着,奏疏还是要看的。
  听刘瑾渐渐远去的步伐,皇帝又出声,“不要空手去。你有钱,代朕送一点吧。”
  贪钱的心思被点出,刘瑾脸色又垮了下来,“陛下……”
  “快去!再晚一口热茶都赶不上。”朱厚照不打算看他那张脸,“记得,给这位希贤公撑撑场面。否则他在山东,吃不开的。”
  说完皇帝已经不再看他了。
  待他走后,朱厚照才略有深意的望了望刘瑾的背影,“来人!”
  刘公公走了,自然有其他的小太监,在外面听到声音就立即过来了,“陛下。”
  “将侍从室的人叫过来。”
  “是。”
  侍从室现在也就是六个人,丰熙、郭尚坤之外,又有四名翰林院学士在这里做些整理资料的基础工作,说起来他们也都是高中进士的一时才子了。
  丰熙一瘸一拐,郭尚坤二十多岁,倒是一表人才。
  “杨应宁就要入京了,朕料定他入京以后必然会替刘大夏求情,你们两个去替朕当一回说客,说服他不要做这件事。”
  这是来得突然,丰熙和郭尚坤都有些措手不及,杨应宁此时在哪里还不知道呢。
  “敢问陛下,见杨应宁公的时候,要说这是陛下的意思吗?”丰熙扣首问道。
  朱厚照抬了抬眼皮,略作思考,“不必了。你们去了就是朕的意思。”
  看到两个人都有些懵懵的样子。
  朱厚照便解释,“这件事,不适合阁臣、也不适合司礼监去做。他们位置太高,如果劝不成,不就是平白让杨应宁得罪了内廷外廷吗?而且他们都涉足朝政过深,朕不想太过复杂。你们两个人去最好,既能代表朕的意思,也能简单一点。这只是单纯的一次劝说,成不成朕都不会怪罪,话带到就好。”
  说到最后皇帝都有一口叹气。
  刘大夏的结局已定,这个时候以杨一清的政治影响跳出来提这件事,实在不好。
  尤其……朱厚照也记得杨一清也是很有个性的清流之臣,他万一给你来个血谏、死谏的,那个局面就不好了。
  “陛下……因何叹气?”郭尚坤不解问道。
  “朕叹气,是因为朕知道杨应宁一定会做这件事,几乎很难劝得动。”
  大明的一些臣子有些轴,有些人轴没事,作为皇帝有的是办法揉捏他,但像杨一清这样的人,朱厚照并不希望他轴。
  说到底,朝中又能有几人能让他放心的把西北上千里的防线交给他呢?
  “陛下有命,臣等必定尽力而为。但正如陛下所说,杨应宁公此番进京,在他看来必是凶险重重,若是不为刘大夏求情,清流不会放过他,想必,他自己也不会在心中说服自己。”
  这就是朱厚照所担心的难处。
  “可若他……就是求了呢?”郭尚坤呢喃问道。
  朱厚照把手中的奏疏放了下来,盘腿坐了起来,“嘴长在他身上,他自己要说,谁能阻止?只是如果真的事态扩大,他和朕顶牛,朕不得不迁怒于他,希望他心里不要委屈。朕,也并非伤不起他的心,朕是不愿意伤他的心。无论怎么说,他是替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的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