账号:
密码:
肉文屋 > 历史架空 > 明末大军阀 > 第286节
  于是洪承畴想了一下,抱拳说道:“陛下,臣以为山东总督的人选事关重大,还是谨慎选拔为好。臣肯定陛下宽限时日,臣等定当寻遍朝野,为陛下选出合适人选。”
  陈新甲与李待问纷纷附和着,崇祯帝见三人态度如此,感到了深深的无力,朝政刚见好转,却陡然恶化,自己身为帝王却根本无力控制,难道大明真的要在自己的手中败亡?
  “退下吧!”
  崇祯帝靠在椅子上,有气无力的说着,然后闭上了眼睛。
  洪承畴三人恭敬的行礼,然后退出了御书房。
  宫门外,三人的轿子都在街边等着,李待问招呼一声先走了一步,洪承畴却叫住了陈新甲,说道:“本兵,山东之事,你有何想法,咱们还要交个底啊。”
  陈新甲看了看左右,说道:“那,咱们去阁老府上?”
  “呵呵,好。”
  很快二人来到洪承畴府上,在正堂上,洪承畴说道:“本兵啊,山东之事不好办,虽说那些贼寇兵马不成气候,只要刘衍出兵,转瞬可平。只是之后呢?刘衍现在已经是封无可封了,本兵应该能看出来,陛下是不想用刘衍的。”
  陈新甲说道:“我看出来了。只是不用刘衍,就只能从北直隶各处调兵,陛下又不愿意,那还能怎样,难道从南直隶、徐州等地调兵吗?”
  “不可。”
  洪承畴说道:“李自成所部死灰复燃,不管是北直隶还是南直隶,驻军都不能轻易调动。你我还是想一想,让谁去总督山东为好,有了合适的人选,陛下也就能松口,你这个兵部尚书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征调刘衍出兵了。”
  “难啊,朝中重臣,除了阁老之外,还有谁够这个资格?”
  随后陈新甲说道:“不如这样,密云镇唐通、山海关镇马科,或是曹变蛟、杨国柱、王朴等人,都可以出兵啊,让他们出兵支援河南或是山东,如何?”
  洪承畴说道:“不可!密云镇、山海关镇,以及杨国柱、王朴、曹变蛟都不能动,奴贼虽然撤军了,但是随时都可能南下,这些人的兵马堪称精锐,要以防备奴贼为第一要务。”
  “那我就没办法了。”
  陈新甲两手一摊,说道:“这也不行,那也不行,实在没办法,不如将此事放到朝上,来个朝野大议好了。”
  洪承畴思索许久,说道:“如果陛下再不松口,也只好如此了。”
  两日后,崇祯帝在乾清宫举行朝议,洪承畴直接将奏本上报,要求崇祯帝钦定山东总督人选,尽快调集兵马平定贼寇。
  此前洪承畴与陈新甲都没有崇祯帝通气,此时崇祯帝咬着牙让群臣讨论,然后瞪着洪承畴,洪承畴只好低头,这也是没办法的事。
  可是满朝文武议论了足足一个时辰,却一个人选也没选出来。
  张三提议李四当山东总督,李四随即举荐王五,王五索性推举张三出任,众人都在打罗圈架,就是没人愿意当这个总督,哪怕崇祯帝表明愿意超格提拔,也是无济于事。
  甚至最后吏部尚书脑子一抽,直接提议让山东巡抚颜继祖兼任总督一职,气得崇祯帝当场发火,怒斥吏部尚书“才德不配”,然后黑着脸拂袖而去。
  朝议草草收场,众人纷纷走出大殿,陈新甲快步跟上洪承畴,低声说道:“阁老,眼下怎么办?”
  “再议,只能再议。”
  “那山东贼寇可等不了啊!”
  “再议,再议吧。”
  看着大步走开的洪承畴,陈新甲只觉得眼前满是金星,这个兵部尚书一个踉跄,差一点就摔倒在地。
  第四百一十五章 再见老农
  数日之后,青州府城。
  一大早上,王炆镇满脸焦急的站在幕府衙门门口,朝着大街两头观望着,不时对身边的部下问道:“说好了吗,是今天到吗?”
  “大人放心,已经派人问过了,今天到,估计现在已经进城了。”
  “那就好。”
  王炆镇转头对身边的农部部长张耒说道:“张部啊,你是不知道,这个杜峰,哦,就是咱们等的这个老农,可是总镇日思夜想的人,早先接了总镇的任务,泛舟出海去了南洋,现在可算是活着回来了。”
  张耒略显不满的说道:“弄了半天把我交到这里,就是等一个老农?他有什么本事,能点石成金啊?”
  “呵呵,张部你别不信,总镇派杜峰去南洋找一样宝贝,此番他要是找到,并且带回来了,你农部的事情就好办了,也许此番各地的旱灾可以平稳渡过去。”
  张耒顿时双眼冒光,这段时间为了抗旱救灾,张耒几乎跑遍了青州府城周边,农部的人也全部撒到各府赈灾去了,可以说要不是俸禄足额,农部的官吏早就被累得跑光了。
  “王大人此话可是真的?我张耒读书少,你可不要骗我!”
  “放心,放心!”
  说话间,一辆马车驶来,王炆镇一眼就看到是政务部的公务马车,笑着说道:“你看,这不就来了!”
  马车稳稳停下,一个衣着破旧、面容憔悴的老农下了车,随后还有三个汉子陆续走下来。
  王炆镇认得出,那三人就是当初杜峰带走的十几个随从里面的。
  “哎呀!杜老汉啊,你总算是回来了!”
  杜峰见到王炆镇,顿时嚎啕大哭,身后的三个汉子也是抹起了眼泪,四人直接跪在地上,似乎要将这段时间起来的所有委屈都哭出来。
  “大人啊,我这一路可不容易啊,那海上巨浪滔天不说,南洋上到处都是郑一官的船队,我们乘坐的海船就像做贼一般,差一点就被打沉了!”
  “好不容易到了小吕宋,那边的佛郎机人又扣押了我们的海船,随行的十几人也是死的死、逃的逃,几经辗转,就剩下我们几个,最后还是上了一艘前往福建的贩私船,才九死一生的回来……”
  王炆镇先是安慰了杜峰几人,如今的杜峰经历这一连串的变故和危险,原本就不高的身材更加佝偻,脸上的风霜加上黝黑的皮肤,足像是六、七十岁的老者。
  “唉!不容易啊。”
  王炆镇随即问道:“那总镇大人让你办的事,办成了吗?”
  “总、总镇是谁?”
  王炆镇一愣,然后笑呵呵的说道:“就是当初的灵山卫指挥使刘衍大人,如今已经是青莱镇的总兵官了。”
  “啊!”
  杜峰吃惊的张大了嘴,随即便被王炆镇拉着又问了一遍:“到底找到了没有?”
  张耒也好奇的凑了过来,想知道是找什么东西。
  “找到了,总、总镇大人让我找的番薯秧苗,我给带回来了。”
  说着,杜峰便掀开上衣,露出了一根麻绳状的腰带,另外三人也是如此。
  “大人看,这就是番薯秧苗。”
  一边说着,杜峰一边小心翼翼的将“腰带”拆开,从麻绳中抽出了好几根植物茎秆来,说道:“大人,这番薯秧苗随栽随活,只要没有枯死就好。”
  “现在小吕宋的那些佛郎机人非常狡猾,严禁番薯被带出去,小老等人没办法,只能将番薯秧苗截取出一些茎叶,然后切成小段,把这样小段的番薯藤编到麻绳中,这才有惊无险的带了回来。”
  “好啊,你可算是立下大功了!”
  王炆镇随后拉着杜峰等人,叫上张耒,一同前往总兵府。
  当带回来的番薯秧摆在刘衍面前的时候,杜峰和三个随从正在总兵府正堂上大快朵颐,几人已经许久没有吃到正经的饭菜了,出海这段时间,每日能吃到臭鱼烂虾就烧高香了,很多时候都要挨饿。
  此时看着几人狼吞虎咽的样子,王炆镇直接让仆人再去弄些饭菜过来。
  刘衍非常高兴,大声说道:“杜峰此番功不可没,本镇决定,任命杜峰为农部屯垦司顾问,按照司丞等级发放俸禄,其余三位一并编入农部中。”
  “另外,奖赏杜峰银币三百枚,三位随从每人赏赐银币一百枚!”
  此时杜峰等人在来的路上听闻了青莱镇银币的事情,知道三百、一百枚银币,其实就是三百两银子、一百两银子,杜峰四人激动的放下碗筷,不断的磕头感谢。
  刘衍笑着让几人起来,说道:“你们四位先下去休息几天,住处王部长已经安排好了。三天后,你们便到农部报到,协助张部长推广番薯。”
  “遵命!”
  刘衍又对王炆镇说道:“王部长举荐有功,也奖赏一百银币,另外今年你在政务部的俸禄,也提高一成。”
  “哈哈,谢总镇!”
  王炆镇笑呵呵的带着杜峰等人下去安顿,刘衍则留下了张耒。
  番薯又名山芋、地瓜、红薯等,这个东西的叶茎都可以吃,在后世几乎国人无人不识,可是在此时的明末,知道这个东西的人却寥寥无几。
  刘衍记得,历史上把番薯引进中国来的人,名叫陈振龙。这个陈振龙是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,年未二十就中了秀才,后来乡试却没考上,于是弃儒从商,到吕宋岛经商。
  陈振龙见当地种有朱薯,也就是番薯,见这种东西耐旱易活,生熟都可食,有“六益八利,功同五谷”,很想把它带回祖国,便不顾盘踞在吕宋岛的佛郎机人禁令,将番薯藏起来带着出境,没想到被海关查收到,受到了严厉的拷打,几乎丧命。
  随后陈振龙用了类似于杜峰的办法,把番薯藤绞入吸水绳中,再涂上污泥,终于瞒天过海带回福州,赶快上报当时的巡抚金学曾,庆幸的是巡抚金学曾非常重视,下令着重培植。
  番薯在广东福建得到了越来越多农民的喜欢,一亩地番薯可以产出数十石,产量相当于稻谷的二十多倍,而且食用的方法多样,贫瘠的土地也照样能丰产。番薯的大名很快在大江南北家喻户晓。明朝末年,江南地区水患严重,粮食产量大减,徐光启于是从福建把甘薯带回到上海,并推广到江苏种植,取得了很好的赈灾效果。
  只是到了如今明末时期,陈振龙的子孙早不知道去了哪里,福建那边种植番薯的农户也没剩下多少,又被郑芝龙把持,其他地方甚至连番薯这两个字都没听说过,刘衍才不得已将目光重新放在吕宋那边。
  幸好杜峰不辱使命,真的带回了番薯秧苗!
  “大人,这就是番薯?这个东西真的能代替粮食?”
  刘衍肯定的说道:“没错,这是一种比稻麦产量更高的粮食作物,而且非常耐旱,眼下大旱之年,也依然可以种植、收获。不过要防备蝗灾,要多准备一些鸡鸭在农田四周喂养,并且想办法防治。”
  张耒好奇的拿起一段秧苗,说道:“这秧苗都是一节一节的,真的能种活?”
  见张耒半信半疑的样子,刘衍说道:“相信我,具体的种植技术,让那个杜峰教给农部的技术人员,要尽快部署下去。”
  “青州府城这边基本上见不到蝗虫的踪迹,现在府城周边划定一处农田,作为试验田,将这些秧苗尽快种植下去,以免这些秧苗死掉。”
  “本镇会从亲卫营中抽调兵马,日夜驻守在试验田周边,你也暂时将赈灾的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干,你带着杜峰就钉在试验田里,这头一茬番薯,必须种植成功,这可关系到青莱镇,乃至山东、天下亿万百姓的口粮问题,多重视都不为过!”
  “总镇放心,属下看,杜峰他们也别休息三天了,明天我们就出城寻找合适农田,先干起来。”
  “也好。”
  刘衍说道:“你告诉杜峰他们几人,只要番薯顺利种植下去,并且成功存活了,本镇给杜峰赏赐一百银币,另外三人每人赏赐五十银币。等到收获的时候,每十石番薯,奖励他们五十银币,上不封顶!”
  “另外农部参与的所有人,也都有赏赐,每十石二十银币!”
  张耒听着这么高的赏格,也是吓了一跳,说道:“总镇放心,他们听到这些赏格之后,估计会比照顾亲爹都要上心的,只要秧苗没问题,收获就一定没问题。”
  “嗯,那就好。”
  “另外,跟随杜峰一起出海遇难的兄弟,你让杜峰拟定各名单,与幕府的存档核对无误之后,立即发下抚恤,从优从重从快!”
  “是。”
  随后张耒将所有的番薯秧苗小心收好,急匆匆的带人去找杜峰等。
  刘衍则看着外面发黄的天际,这样的天色与此时干旱、蝗灾的年景非常匹配,让刘衍心中非常沉重。
  按照后世的经验,番薯需要在每年三月左右种下,三到四个月左右便可以收获。山东这边可以做到一年一熟,而南方条件好,可以做到一年两熟。
  刘衍估算着带回来的番薯秧苗,四个人大概带回来几十段,种下去也没多少,估计今年的收获,都要作为来年的种子使用。
  “希望番薯的收获季节能赶的上,希望在几年之内可以推广到整个青莱镇各处。”